扎头发的叫什么(古代男人头上扎的是什么)

圈圈笔记 99

垂鬓(tiáo)—一指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儿童,也被称为垂品。髫是指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为古时的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几童。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就写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三国志》中也有这样的描述,如:臣垂髫执简,累勤取官。

龆(tiáo) (chen)—-7 到 8岁;《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中,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鬓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说的就是董卓的后代子孙,有的虽然只有七八岁大小,男的都封了官,女的也都有自己的封号。唐代诗人白居易也在他的《观儿戏一诗中就有这样写道:韶凱七八岁,绮纨三四儿。"《东观汉记·状湛传》中是这样写的:超龀励志,白首不衰。

总角——8到到13 岁;古时候孩子会把头发扎成左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像羊角一样,所以称为总角。语出于《诗经.国风》,曰: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总角嗜学问,於心期可收。岁月如逝水,倏忽十十秋。《白发吟》一诗中这样写道,只角混青衿。纵弱不好弄,既冠知惜阴。时开磊块胸。

豆寇——女子13 到16岁;是指女孩的年龄段,豆冠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旦冠年华。起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二首》,这样写道:娉娉录表十三余,豆冠梢头二月初。这是杜牧任监察御史时,居任的扬州、在一次是游途中之时写下这首诗赠给一位少年妓女,诗中的十三余就是指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显冠的含苞待放。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