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新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政治学补课为我国社会科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引介与运用、创新与传承、提炼与发展中展现了中国政治学的强大后劲与潜力,从此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17年,首轮双一流建设中,共有六所高校的政治学一级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2022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若干意见》明确了双一流建设的新方位、新使命、新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双一流’建设要更加突出重点、聚焦难点,注重内涵建设、特色建设和高质量建设。面向政治学学科建设的未来,笔者认为有三个问题和着力点特别需要重视。
一、强化跨学科交叉融合
2023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进入21世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兴科技驱动的数字化转型,相关统计方法和数量模型对政治学的影响进一步加剧,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方法在政治学研究中的交叉融合,使政治学研究从传统的规范研究为主向实证研究转变,从传统社会科学为主的研究路径向行为、实验、预测方向转变。政治学必须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通过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拓宽研究领域中以创新性的成果推动政治学学科建设。
在跨学科交叉融合中推动政治学学科建设,内在地要求政治学研究方法要向着科学性革新。近年来,国内政治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显著提升,但是毋庸讳言,政治学研究依然存在着研究方法误用、简单套用等不科学问题。方法是寻求真理的工具,研究方法的选择应服务于研究问题的需要,避免陷入工具主义的误区。
二、扎根中国大地,推动交流互鉴
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学科建设的应有之义。中国政治学理应对中国特色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进行提炼和总结,形成一套逻辑自洽的、能被国际社会接受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社会科学研究要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学学科建设大有可为。中国政治学必须面向时代问题,深刻解读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优势,并在这个过程中建构中国特色政治学理论或自主知识体系,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理解中国经验。
扎根中国大地的政治学学科建设,高水平开放和对外交流依然是重要的,需要在交流互鉴中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只有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建构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三、有意识培育学科特色与优势
随着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政治学学科建设应更加重视特色与优势。对每一所高校来说,学科特色与优势都是至关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学科特色既根植于学校,同时又发展于学校,学校所拥有的历史传统、办学条件和资源禀赋对学科特色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不同学校应依托自身的历史积淀、学术传统和禀赋条件,围绕学校的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比较优势),结合区域发展与国家需求,精准把握学科前沿,提炼学科特点特色,凝练出符合本校政治学学科发展的优势领域或学科方向。
以学科优势和特色推动政治学学科建设,还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学科分化和综合的关系,注意学科特色与优势的互补性,鼓励跨学科交流、跨院系合作。只有促进本校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才能在资源整合与学科互补中,更好地实现政治学学科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特色治国理政的实践,是根植于变革社会的中国实践;探求中国特色政治学的概念与理论,在学科建设中建构政治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中国政治学的未来一定会比过去更为精彩!
(本文系作者在中国式现代化与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讨会暨第四届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论坛上的发言)
相关阅读
如何破解政治学学科发展中的资源拓展问题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网站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不拥有所有权,请认真核实,谨慎使用,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