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记得在初中时的语文课本上学过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中关于活字印刷的章节,老师也说过活字印刷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他三项是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中国古代有如此光辉灿烂的成就在小编心中铭记多年,直到小编大学毕业后进入了文物行当,却发现中国古籍十之八九都是雕版印刷的,活字印刷虽然不能说没有,但真是寥若晨星。那为什么雕版印刷默默无闻又有这样多的书是雕版印刷出来的?活字印刷几乎没有用为何又大名鼎鼎?
我们还是先来介绍下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吧,毕竟知道有什么不同才知道取舍。
雕版印刷来源于印章,将印章扩大成一个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将纸铺到版上印刷。此即为雕版印刷的雏形。
雕版印刷的印版
活字印刷就是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印刷时用一块铁板做底托,上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将活字排满框内就成为一版,最后稍微用火烘烤就可以印刷了。
活字印刷示意图
说到这里,估计大家已经对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区别有了了解,简言之:雕版印刷就是一页书就是一块印版,上面的字无法移动;活字印刷每个字都被做成了单独的四方形印章,等到用时被排在预制的板框内,缝隙间用药剂填充。
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唐代唐咸通九年(868)雕版印制的《金刚经》(局部)
那现在雕版印刷的优势就知道了:
首先来说,雕版印刷字迹相较于活字印刷清晰。这是因为活字排版后总会有字模或高或低的现象出现,这肯定会影响印刷质量。如下图,大家可以看到活字印刷明显字迹有浓有淡,而雕版印刷墨迹较为均匀,还能印刷图案。
左为活字印刷,右为雕版印刷
其次,活字印刷在排版时,难免会出现漏印、侧印、反印等情况,这就降低了人们使用它的意愿。
活字印刷排版
再次,中国字的数量巨大,仅常用字就有五千多个,在这种情况下寻找正确的字就成为了难题。虽然元代发明了转轮排字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试想下几千字的印模加上巨大的转盘这该有多么笨重。
所谓转轮排字架是元代的农学家王祯发明的。其主要构造是轻质木料作成的圆桌面似的直径约7尺的大轮盘和高约3尺的轮轴,在轮盘内按音韵为序贮存木活字。使用时一个人朗读所需要找的字,另外一个人按汉字音韵找出字模并在印框内排序。
转轮排字架
最后,中国历来印刷书籍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为主,另外还有诸子先贤的名著、经史子集为主。这些书籍的内容相对固定,在这种情况下活字印刷显示不出它的优点。
那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了活字印刷而非雕版印刷呢?这是外国人决定的。众所周知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在历史研究领域也是如此。四大发明的说法是英国人李约瑟所提出的,马克思在其著作里也赞成这种说法,中国信奉马克思主义所以也跟从了这种说法。
活字印刷外文
虽然活字印刷在中国并不吃香,但传到了外国它就大放异彩了。这主要是因为欧洲的拉丁系语言是以字母为基础的,只要准备好几十个字母就能印刷大量的书籍,这比欧洲传统的抄写和雕版印刷便利了太多。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欧洲文化才能迅速传播,无怪乎欧洲人对活字印刷评价相当之高,而更适合于中国本土的雕版印刷却相形见绌了。
族谱
那活字印刷在中国就完全没有地位了吗?其实也不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活字印刷也是。在元代出现了一个新行当——谱匠(也称为修谱匠、制谱匠),从事这个行当的人背着或拉着转轮排字架、印框等材料走街串户给人印族谱,或者承接官府的生意印刷县志。族谱、县志等往往只是印刷几十部就好了,这样如果用雕版印刷未免显得浪费,于是活字印刷在这里就找到了生存的空间。
族谱,虽然印刷精美但仍然有墨色浓淡之分,可以看出是活字印刷
等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和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铅活字和铜活字,于是活字印刷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网站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不拥有所有权,请认真核实,谨慎使用,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