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
经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真正作者不是吴承恩,而是明朝的一个太监,大概率生活在嘉靖年间,也可能生活在隆庆年间。具体是谁,因为太监身份低微相关资料较少,难以判断。从《西游记》文本特点分析,他应该是具有一定身份的太监,不会是普通太监,而且很可能曾经权力很大,但后来虽然失势却仍然可以善终,才有条件能写《西游记》。
横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大太监冯保,有很大嫌疑,但没有确凿证据。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作者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元明杂剧《西游记》、《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作品的基础上,吸纳民间传说基础上,糅合了明朝著名大太监汪直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
不得不说,《西游记》真的是一本奇书,因为它的作者是太监,主角孙悟空的原型也是一个太监。
接下来我们耐心的一层层剥开洋葱皮,接近事实真相。
首先《西游记》的作者肯定不是吴承恩,这一点毋庸置疑,很多专家都做了很多研究,感兴趣的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本文不再赘述。
那么,支持《西游记》作者是明朝太监的依据在哪里呢?其实还挺多的,有以下几条:
1、《西游记》作者的文化程度不高不低
《西游记》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唐代,但是书中大量的地名、官职等信息都是明朝的。《西游记》的文笔,算是中等,比《红楼梦》差很多,但又比《三国演义》好一点儿。比如《西游记》中出现的原创诗词,水平比较差。
这表明《西游记》的作者有一定文化水平,但又不是特别高。他的想象力很丰富,讲故事能力很强,通俗文字造诣比较高,但又对唐代制度法律历史典籍(对唐朝不熟,但对明朝有很熟,所以书中写的很多东西都是明朝的)以及诗词不太擅长。
其实,在明朝最有条件,最有能力写《西游记》的大概是四类人:僧道、皇室贵族、文人士大夫、太监。
《西游记》到处都是嘲弄佛教道教的文字,对宗教不大尊重,排除僧道;
《西游记》对几个明朝皇帝也充满嘲讽,排除皇室贵族;
文人士大夫一般都是从小读书,文学史学诗词国学功底深厚,假如他们写《西游记》,文学水平会更高,至少写几首像样的诗词不成问题。
排除以上三类人群,你会发现太监是最有可能的。
能狠下心做太监的,往往家里太穷了,不是从小就读书的,而是进了宫之后按照皇帝的命令在内书堂读书,以便于帮皇帝做事。所以太监往往文化程度还不错,但一般是比不过那些参加科举的读书人的。
2、明朝的太监很迷信,信仰全真教
《西游记》里涉及到大量关于全真教的文字。
这表明作者对全真教很熟悉,并且对全神教持正面评价。
因元朝崇敬全真教,因此朱元璋很厌恶全真教,所以明朝流行的道教流派是正一教。
但太监群体很特殊,他们更信奉全真教,甚至把丘处机当做自己的祖师爷。因为传说丘处机不能人道,和他们一样。那时候,北京的白云观是道教全真龙门派祖庭,因为有了太监的支持在明朝香火很旺。
3、《西游记》写到了很多明朝真实历史,甚至包括一些秘闻
作者在写作《西游记》的时候,把大量明朝发生的真实事件糅合到神话故事中去。
举几个案列:
在乌鸡国,唐僧在一座皇家寺院里梦见国王鬼魂诉冤,状告拜把子兄弟在御花园里把他害死,又变成他的模样,霸占了他的宝座和王后;而王后、王子竟还蒙在鼓里……
拜把子兄弟,霸占皇位,后来真国王又复辟,熟悉明史的小伙伴,一下子就能想到著名的夺门之变,明堡宗从弟弟景泰帝手里又重新夺回了王位。
《车迟国》故事中,虎力、鹿力、羊力来到车迟国后被国王尊为国师,在全国独尊道教,把众佛教徒驱服,为道教做苦役。反映了明朝皇帝因为元朝信奉藏传佛教、全真教,因此独尊道教正一教的历史。朱元璋甚至当过和尚,但等他当了皇帝之后,并没有给佛教好脸色,反而崇信道教。
普通人对国家大事、宫廷秘闻,不会了解的这么清楚,但作为太监,天生就有这方面的优势。
4、最神奇的是,《西游记》讽刺了景泰帝、成化帝、正德帝、嘉靖帝等几个皇帝,讽刺了几个著名大太监,讽刺了明朝官场的黑暗,但是《西游记》不但不是禁书,甚至明朝官方都在大肆刊印发行。
这说明什么?难倒说明大明朝廷、大明的皇帝比较大度宽容吗?或许另外一个真相更说得通,那就是《西游记》的作者特别内行,特别懂尺度,特别懂审查制度,特别懂怎么打擦边球,特别会把握皇帝的心思。
他讽刺的几个皇帝,在明朝的官方评价也不怎么高。对于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弘治帝等几个风评比较好,或者地位比较高的皇帝,他基本上没有涉及到。
但是,我其实还有一个疑惑,因为有一个反面证据,不支持作者是太监,那就是孙悟空说过几句大逆不道的话,原文是这样的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
假如作者真的是太监,因为明朝太监对皇帝很忠心,所以不太可能说出这么大逆不道的话,就算对皇帝不满,也不会说的这么直白。
除非,这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
之前说过,大闹天宫是作者原创剧情,之前历朝历代的西游记故事中,没这么写的。
问题并不简单。仔细阅读明朝历史,我惊讶的发现,所谓《大闹天宫》的剧情,与汉王朱高煦争夺皇位的真实历史事件高度相似。
主要人物情节可以一一对应:
汉王朱高煦——取经之前的孙悟空(取经之后的孙悟空更多的是另外一个人的影子),共同点:性情暴躁,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有资格取代玉皇大帝,成为天宫的主人
朱棣——如来佛祖,共同点:法力无边,夯实了明宣宗的帝位继承权,粉碎了汉王争夺皇位的可能性
明仁宗朱高炽——玉皇大帝,共同点:仁慈软弱,对造反者一再忍让
明宣宗朱瞻基——二郎神,共同点:聪明,武力值高,
压住孙悟空的五行山:朱明皇室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取名规则。
汉王朱高煦一开始试图干掉他的哥哥(玉皇大帝),自己做太子,结果朱棣多次摇摆不定之后还是将皇位传给明仁宗朱高炽,并强迫将汉王朱高煦发配到山东(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朱棣死后,汉王朱高煦两次谋反(两次大闹天宫),被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抓住(二郎神抓住孙悟空),宣宗命人把他扣在铜缸里并在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太上老君八卦炉炼化孙悟空)。
如此一来,孙悟空口出狂言,大逆不道,便说得通了。
说完了《西游记》作者很可能是太监,甚至是权势显赫的大太监。再来说一说,为什么孙悟空的原型很可能是明朝大太监汪直。
依据如下:
1、身世来历相似:
在《西游记》之前的作品中,孙悟空有父母家人,甚至还有老婆。但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无父无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成化元年(1465年)十二月,明朝将领韩雍大破广西大藤峡的瑶族叛乱者,汪直是大藤峡叛乱中的瑶民后代,被掳往京城。成化三年(1467年),汪直年纪还很小,净身后被送进皇帝内宫。汪直父母亲人被明军杀了,无父无母,自己又成了太监,不得不进宫服务皇帝。
2、年纪相似:出场有少年感
在《西游记》之前的作品中,孙悟空一出场就是个成年人了。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出场后,给人的感觉特别有少年感,活泼、聪明又比较青涩稚嫩,像是一进大观园的刘姥姥,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见过,土里土气。
汪直也是这样的孩子,据推测他进宫的年纪大约15岁左右,从广西的大山里来到帝国的京城,乡下孩子没见过世面,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觉得稀奇。但他又像孙悟空一样聪明机灵,胆大心细。
3、有一个差不多的高手师傅
孙悟空的师傅叫须菩提祖师,记住,这是作者虚构的神仙,以往书籍中并没有提到过这个神仙。
像玉皇大帝、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等等神仙,都是宗教中或者文学作品民间传说中存在的神仙,唯独孙悟空的师傅是作者刻意虚构的。
当孙悟空学有所成后,师傅赶走他,并说他认为孙悟空的个性只会给他惹祸,他警告孙悟空不许告诉别人自己是他的师父,孙悟空答应后离开。
这段拜师学艺的剧情非常离谱,前后逻辑不通,须菩提祖师肯定是神通广大的高人,收徒弟怎么会这么轻率,不考察人品就可以传授吗?
等非常认真的传授了孙悟空之后,又说孙悟空的个性不好,太草率了。
你觉得孙悟空不好,完全可以不收他当徒弟。
但是,假如大太监汪直的原型就是孙悟空,那么这里的剧情突然变得合理起来。
按明朝规矩,刚入宫的小太监,都要进内书房读书,教书的师傅都是翰林院里的高材生,全国最厉害的那批人,放到今天那就是让中科院的院士给你当老师。
十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考上了进士,进入了翰林院,结果要干什么,一群太监当老师,这也太丢人了。但这又是皇帝的命令,不得不从。随着,太监和文官士大夫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这帮读书人更觉得尴尬了。所以,他们不想承认自己是一帮狗太监的老师,读书人嘛,应该是读书人的老师才对,这样才高贵。
太监作为皇帝爪牙,要替皇帝干脏活,陷入到危险的政治斗争中去,往往不得善终,甚至容易犯下滔天大祸,如王振、刘瑾之类祸国殃民的大太监。就这一点来说,所谓太监的老师,更不好意思了。不过,作为太监的老师,又有了一点儿小心思,希望好好教他们,让他们学到大道理真本事,影响他们的价值观,防范于未然,尽量降低他们的危害性。
须菩提祖师不得不收下孙悟空,而且得好好教,认真教,但又不想承认是孙悟空的师傅,不想和孙悟空扯上任何关系。
孙悟空就是汪直,汪直就是孙悟空。
4、性无能,不近女色
在《西游记》之前的作品中,孙悟空不但谈情说爱,有老婆,甚至还很好色,和普通人没啥区别。
《西游记杂剧》中的孙悟空,是个下流不堪的好色之徒。他不仅霸占了金鼎国王之女为妻,而且在西天取经过女人国时,被美女缠住,便起了凡心。如果没有金箍咒的禁制,便破了戒。过火焰山时,听说铁扇公主的美貌,便打听她有没有丈夫,一见铁扇公主便要与她婚配,说一些庸俗不堪的话。他的不正当的言行,使铁扇公主发怒,才不肯借给扇子。这哪里是孙悟空,这是西门大官人。
到了《西游记》,孙悟空的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突然就变得非常老实了,清心寡欲,不近女色,哪里像猪八戒那样潇洒。
太监写太监孙悟空,这样就很合理。因为太监本身就是无根之人,大多数太监都是很小就被阉割入宫的,对亲情缺乏认知;至于爱情,更是因为生理缺陷而成为奢望。在小说中,经常有孙悟空断根的描写,比如人参果树被称为开天辟地之灵根,被孙悟空断根了;树精被猪八戒打死时根下俱鲜血淋漓。
如果不是太监写太监孙悟空,那么孙悟空偷蟠桃的时候,偷的就不是树上的蟠桃,而是七仙女的蟠桃了。
5、工作经历相似,都是单位的业务骨干
孙悟空被观音菩萨招安之后,保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历经磨难,立下汗马功劳,封斗战胜佛。
汪直原为昭德宫内的勤杂人员,侍奉万贵妃。不久掌管御马监事宜,给明宪宗管理马匹。汪直虽然年纪不大,但很伶俐多谋,明宪宗开始宠信他,不仅让他管西厂,还让他去边疆参军,先后击败女真部落、瓦剌蒙古部落,一时威震四方,战功卓著。
有意思的是,孙悟空最开始当的官儿,是弼马温,给玉帝老儿养马。而汪直第一次升官,就是去了御马监。这完全不是巧合,这就是作者有意这么写的。
6、真假美猴王的故事
汪直权势熏人,有皇帝撑腰,谁也不敢得罪他,于是有人便钻了空子,假借汪直名头到处招摇撞骗。
假汪直名叫杨福,是江西人,曾在崇王府里当过内使,到北京见过世面,对官场的事儿有一定了解,加上他本人长得跟汪直有几分相似,便找了个搭档,从南京出发,顺长江而下,经过江苏、浙江、福建,一路高调张扬,嚣张跋扈,唬骗那些不明底细的地方官员。假汪直一伙被各地官员当神仙供着,一路好吃好喝,好不威风,一旦遇到稍微怠慢的,便喝令拉出去打板子,将狐假虎威的戏演到了极致。直到进入福建终于露出了破绽。对他们起疑心的是福州镇守太监卢胜,他发现这一伙人手里没有任何信物,然后三言两语一套问,就明白过来他们是假冒的,假汪直杨福遂被处死。
看完汪直的故事,感兴趣的话,你再去看看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西游记真假美猴王的故事,你细品。
太监作者,在写西游记的时候,为什么要把汪直的形象糅合到孙悟空身上?
因为,这个太监,是一个有文化,有追求,有抱负、有态度、有政治理想的不普通的太监。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思想家。
他用一部小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
1、全真道主张无心忘言、柔弱清静、正心诚意、少私寡欲。皇帝也好,太监也好,王公大臣,富商士族也好,都得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否则会给天下给江山社稷给黎明百姓带来灾祸。
在书中,作者批评讽刺了一些皇帝、太监、大臣为了自己的私欲,蝇营狗苟、残忍暴虐,为百姓带来了灾难,危害到江山社稷。
借孙悟空师傅的嘴,作者表达了追求长生不老会被雷劈的诅咒,讽刺嘉靖皇帝。
2、你们做的不好,那么谁做的好?谁是天下人的榜样?大太监汪直也。汪直不追求私欲,除了没办法找女人,也不爱钱,不贪图享乐,一心想着替皇帝办事,忠心耿耿,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皇帝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能文能武,不谋私利,一心为公。
汪直啊,就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是作者的爱豆,是作者想成为的人。你们都应该像汪直学习。这样,大明就会越来越好。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冯保的嫌疑越来越大,因为他差点有机会,成为明朝历史上最伟大的太监,他的功绩有可能会超过下西洋的郑和等大太监。
可惜功亏一篑,他失去了皇帝的信任,惨淡落幕。
他心里憋屈,心里委屈,他认为自己是个好人(我也不清楚他到底算不算一个好人),便在下岗之后写一本书来表达自己的理想。
西游记,作者是太监,孙悟空是太监,只不过是众多猜想中的一个,也许永远都找不到确凿的证据。也许永远,都无法彻底揭开西游记的秘密。但是,有一个秘密,也许不是件坏事,西游记给我们留下了更神秘的色彩和想象空间。
网站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不拥有所有权,请认真核实,谨慎使用,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