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闲适的生活应该是读书,或者在旅游的路上。在古人那里,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政界要员,读书是一件必不可少的精神活动。读书才会有话语权,才会出人头地,才会传承文化。但是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在《庄子·天道》中,记述了一段齐桓公读书的故事。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制作车轮,他放下椎和凿走到堂上,问桓公道:请问,您所读的书讲的是什么呢?
桓公回答:是圣人之言。
轮扁问:圣人还活着吗?
桓公回答:已经死了。
于是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桓公说:寡人读书,做轮子的人怎么能随便议论!你能说出道理来就算了,说不出来就要处死你。
轮扁说:我从我干活中观察到了这个道理。砍制轮子,榫眼砍得宽了就会松滑而安不牢靠,砍得紧了就会滞涩而装不进去,不松不紧,手上顺利而能应合于心,这种奥妙虽然嘴里说不出来,却又有技巧在里面。可惜我却不能让我儿子明白这奥妙,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掌握这个技巧。所以,我活了七十岁,如今老了还在自己砍轮子。古人与他心中难以言传的妙理一起死了,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这则故事涉及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读书应该读什么。古人给我们做出的答案就是读书就要读圣人之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读经典。齐桓公作为一国的君主,读书选择圣人之言,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治国安邦。圣人之言是人生、历史、社会的经验总结。这些当然有利于国家的治理。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知识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圣人之言的指导作用。如果圣人之言无益于治国安邦,裨补时阙,那才是糟粕呢。
那么怎么读书呢?或许从轮扁斫轮中,能够得到启发。轮扁制作车轮,不紧不慢,部件之间严丝合缝,得心应手,这样才能制作出合格的产品。具体到读书上,也要讲究方法,其一就是不紧不慢。读快了,贪多嚼不烂;读慢了,没有效果。其二读书是脑力活动,做到得心应手,要有收获、有心得。要不然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为什么轮扁说圣人之言是糟粕呢,还是圣人之言不足畏呢?轮扁的话涉及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圣人之言记录在书册之中,即使有人去读了,也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圣人的本意,甚至妄加揣度,扭曲本意,圣人之言就变成了糟粕。所以,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庄子·天道》)
如何才能窥探圣人之言的本意呢?孟子给我们提出了一条解决的办法。其一就是知人论世。读一个人的书就要完全了解他的家庭背景、生平事迹、知识来源、学术师承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这样才能深刻地领略思想。其二就是以意逆志。读书要怀揣敬畏求知之心,回到问题产生的原初场景,建构起知识脉络,以己之心推测圣人的本意,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才能逐渐接近圣人的本意。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其一读书要读经典;其二读书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网站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不拥有所有权,请认真核实,谨慎使用,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