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突徙薪告诉我们了什么道理(曲突徙薪告诉我们了哪些道理)

圈圈笔记 53

今日再读《汉书.霍光传》。霍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传奇人物,我一直对他的故事有浓厚兴趣。《霍光传》记录了霍光不满二十岁时,就由其异母长兄,名将霍去病推荐入宫,侍奉汉武帝,深得信任。后受重托,辅佐武帝年少之子昭帝刘弗陵十三年。及昭帝崩,霍光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仅27天因其昏聩荒淫,将刘贺废黜(就是后来死于南昌的海昏侯,2016年其大墓出土)。霍光再立汉宣帝刘病已。

因霍光掌权多年且立帝有功,他和他的子弟权倾朝野。出行时霍光都和皇帝坐同一车辇。

有位叫徐福的官员上书汉宣帝,提醒他要抑制霍氏家族的权力,以免后患。宣帝没有理睬。霍光死后,其子弟果然欲谋反叛篡权。宣帝费了很大的劲儿才予剿灭。

事后宣帝表彰提拔了一批告发霍氏和剿平霍氏有功的人员,但没有提及早就预警的徐福。有人上疏宣帝为徐福说话,并讲了一个故事:

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

这段说的是:我听说有位客人去探望主人,看见主人家炉灶上的烟囱是直通的,炉灶旁边还堆了些干柴。客人对主人说:应该把烟囱的通道改为弯曲的(曲突),把炉灶前的柴火移到别处(徙薪),不然的话很容易发生火灾。主人听了不太高兴,对他的话未予回应没有理睬。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不久,果然由于烟囱建筑和灶台旁堆放柴草的原因,房子起火了。左邻右舍齐心协力帮忙扑救,才把火给息灭了。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其上行,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曲突者。

主人非常感激,专门杀了牛摆了酒,感谢帮忙救火的街坊邻居。把救火时头上身上烧伤的人请到上座,其他人都按出力和功劳安排座次。却唯独没有邀请当初那位提出忠告,让他曲突徙薪的人。

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主人乃寤而请之。

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从客人提醒,如今就不会有此火灾,也不用杀牛摆酒了。今天你按功劳宴请宾客,为什么不感恩提醒你曲突徙薪的人?而只感谢燋头烂额的救火者呢?主人醒悟过来,立即去请那位客人。

讲完这个故事,上疏继续说到:徐福数次上疏说霍氏会有变乱,应当预防杜绝。如果按徐福所说的做,那么国家也不会受那么大损失。而事后唯独徐福一人没有蒙受皇恩。希望皇上能重视提出曲突徙薪的人,把它放在焦头烂额之人的前面。汉宣帝接受建议,赏徐福帛十匹,任他为郎。

《汉书》这段记载的意义有三:

其一,对于任何可能发生的危险苗头,都应充分重视,并应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其二,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警示之言,不要置若罔闻,更不能刚愎自用,打压谏言。

其三,问题发生过后不要只感谢表彰救火英雄,更需要感激之前曾提出忠告的人。世上需要救火英雄,更需要能发现隐患于毫末,提出警示的恩泽之人。

曲突徙薪这个典故常被后世许多有识之士提及引用,以提醒决策者。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就以此提示后主刘禅要善纳忠谏之言。

宋代曾巩在《与孙司封书》中说:当代常有忠心谏言者,而朝庭不听还要仗打,此非所谓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

梁启超《上粤督李傅相书》中说:大清朝庭今不为曲突徙薪之计,后必有噬脐无及之忧。

梁启超的这段话是写给李鸿章的信中说的。其背景是,甲午战后李鸿章被免除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之职,改任两广总督。戊戌维新被镇压后,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在广州的李鸿章没有理睬慈禧要严密辑拿康梁的指示,反而给旅日的康梁写了一封信,勉励他们要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时境遇,遽灰初心。

(李鸿章)

梁启超见信深为感动,遂给李鸿章回了这封信。他信中指出,朝庭中满族贵族为守护他们的特权利益,拒绝改革,拒绝已被欧美日本实践证明了的富民强国制度体制;更拒绝一切善意的意见建议,即今不为曲突徙薪之计。

(梁启超)

梁启超知道此前李鸿章曾痛心地说过:现在各国一变再变,蒸蒸日上,只有中国还不思进取,宁肯因不变法而亡国也不后悔。 于是梁启超写了下一句,后必有噬脐无及之忧。

梁启超用了个成语典故,噬脐无及,即后悔已来不及。相传猎人捕麝取麝香(高级香料),麝为自保,逃跑时会把脐下香囊咬破而无香可取,这样猎人就不再追捕,麝便逃脱了;如果麝初被追时没咬破香囊而被捉,后再噬脐已经晚了。

大清朝的悲剧果然被梁启超言中了。满清贵族一意孤行逆世界民主政治潮流而动,以为手里有兵便可高枕无忧。不听曲突徙薪、革除弊政之建言,连君主立宪这样保护贵族利益和体面的体制革新也排斥,最终只能被辛亥革命所彻底推翻。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