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这首歌词简洁、曲调流畅的儿歌《我爱北京天安门》,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儿童的成长。但这首歌由谁所作、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却一直鲜为人知。9月21日,我爱北京天安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市民图片、实物展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幕,这首歌的词曲作者——金月苓、金果临姐弟俩走进展厅,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讲述了歌曲创作时的往事。
最早公开发表的《我爱北京天安门》
《我爱北京天安门》歌词数易其稿
当天,姐弟俩特地穿了一身T恤,金月苓是大红色,金果临是蓝色,衣服胸前都印有我爱北京天安门的字样。这对相差5岁的姐弟并非同父母所生的亲姐弟,不过,他们的母亲是一对亲姐妹,各自的父亲也是一对亲兄弟,算得上亲上加亲。金果临是《我爱北京天安门》词作者,金月苓则为它谱了曲。但在创作这首歌曲时,两人并未有过任何交流。
《我爱北京天安门》歌词曾数易其稿。它最早创作于1969年11月29日。这一年,弟弟金果临13岁,刚从上海市常德路第二小学毕业,升入上海培进中学就读。恰巧英语课本上开始教授I Love Peking. I Love Tian An Men,两句简单的话成为最早的灵感来源。当时用得最多的是我们、大家、咱们,单数用得很少。学了英语后,开始想用你、我、他来表达,但是用‘你’没意思,用‘他’太刻意,就选用了‘我’,由‘我’组成’我们’。年幼的金果临也喜欢出黑板报,画得最多的是太阳、天安门、红旗、葵花等。这一天,在出完黑板报后,他在笔记本里写下了这首儿歌的首稿。
第一版《我爱北京天安门》写在金果临的笔记本上
第一个版本的歌词,题为《金光照的全球红》,共四句: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太阳升起金光照,金光照得全球红。四句词采取了顶针续麻的技巧,令他颇为得意。同年12月3日,他又将歌词修改为第二个版本,改名为《我爱北京天安门》,前两句不变,后两句改为太阳光辉照万里,万里山河处处春。投稿获得选用后,正式刊出时,歌词的第四句被编辑改了两个字,成为祖国山河处处春。
第二版《我爱北京天安门》
作品第二次发表时,编辑又对最后两句进行了细微调整,改为太阳就是毛主席,光芒万丈照前程。1972年2月,《工农兵歌曲》(第一辑)刊出儿歌《我爱北京天安门》,当时后两句的歌词又改为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这便是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最终版本。同年4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这首儿歌的词曲,从此这首歌向全国推广开来。
创作这首歌前,姐弟俩都未到过天安门
1970年,19岁的金月苓还是上海第六玻璃厂的一名普通女工。她在当年第三期《红小兵》上读到了《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儿歌,没和弟弟商量,就为它谱了曲。金家祖辈都爱歌,好听戏曲,金月苓从小就是合唱队的成员。进入玻璃厂工作后,有一天,她看到家对面的小学在排歌舞,就萌生出给孩子们写歌的看法。我去借书看,自学乐理知识,并利用业余时间创作歌曲。玻璃厂三班倒,早班的时候她就用晚上的时间写,中班就利用早晨时间,夜班则利用下午写。
年轻时的金月苓
进厂的第一个夜班,金月苓收到了出版社寄来的两本样刊。《我爱北京天安门》作为她的处女作,连同歌词一道,发表在1970年9月的《红小兵歌曲选》上。机器轰隆隆响,大家都觉得很新奇。1971年国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这首儿歌,金月苓一早就守在无线电旁等着,听完后却有点懵,因为歌词变得不一样了。歌词改了后,原来的曲子也不大合适,我又重新做了修改。后来,她将曲子改写为ABA单三部的曲式,第一段活泼欢快,第二段舒展悠扬,第三段再现第一段的活泼欢快,整首歌曲朗朗上口。可以说,直至1972年,这首歌曲诞生3年后,才算正式定稿。
《我爱北京天安门》飞快地传唱至大江南北。从那以后,源源不断的信件从全国各地飞来。有人把第六玻璃厂误写成玻璃瓶六厂,也不妨碍邮寄,因为邮局的人早就认识了这位儿歌的曲作者。
实际上,在写这首歌之前,金月苓和金果临都未曾到过天安门。金月苓对天安门的所有印象,来自新闻纪录片里的影像资料。1972年,国家体委创编儿童广播操,到上海征求业余音乐作者意见,听闻她从未去过天安门,特邀她到北京。北京天冷,奶奶特意把她的棉裤给我穿上了。还叮嘱我说,这是家里的一件喜事,白的东西就不要带了。带着全家人的嘱托,金月苓坐火车到了北京。一早,她就去了天安门,雄伟的天安门第一次出现在眼前,我还用手摸了摸红墙,手里都粘上了红色。
1972年,金月苓第一次去天安门的留影
而弟弟金果临,直到1988年因工作去北京出差,才第一次来到天安门。那天,他特意托人在广场上拍了许多照片。照片中,他一身灰色西装,里面是一件红毛衣。我的心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金果临说,直到现在,只要说到天安门,这种感受只有我一个人知道。这首儿歌带给我很大的自豪感。
1988年,金果临第一次去天安门的留影
《我爱北京天安门》创作至今已近半个世纪。金月苓和金果临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金果临下乡进农场,回厂当工人,后又进入一家民营企业工作,完全告别了艺术创作。金月苓则在1977年底考取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进入中国唱片上海公司,成为一名音乐编辑,至今仍保持着每周创作一首歌曲的习惯,作品中有大量儿歌。但《我爱北京天安门》,始终是两人共同的记忆,也是无数中国孩童的共同记忆。对天安门的特殊情感,是我们一生的情怀。
金月苓与孩子们在一起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网站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不拥有所有权,请认真核实,谨慎使用,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