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称赞岳母(岳母热爱邻里撑起)

圈圈笔记 66

母恩深似海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题记

公元2022年6月26日,当我和妻子还在路上驱车急驰时,娘就永远闭上了她那双对这个世界尚有许多眷恋的眼睛,尽管她的面容还是那么慈祥、那么安谧,但她的的确确已经驾鹤西去了,撕心裂肺般剜心的痛让我的精神瞬间崩溃……这不是真的,娘就在老屋里坐着,看电视、吃饭或者是做着她想做的事;娘耳不聋、眼不花、能走动、能吃饭,怎么就走了呢?天还有理吗?地还有常吗?呜呜呜……呜呼!

念叨着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千古名言,望着娘留下的53块钱和那厚厚的一本本省、市、县级道德模范的荣誉证书,我恍惚了160天、幻化了160个夜、思念了160日,泪水流了不知多少,懊悔与自责不知进行了多少回。

随着日子一天天的消融,许多往事,都已渐渐淡远,唯有娘常常自记忆的深处款款走来,而且愈走愈近,愈走愈清晰:瘦弱的身影飘浮着破旧的衣摆,摇曳在蒙山脚下那条青石路上,飘逸于沂水河畔的田野里,额前的皱褶中折叠着岁月无尽的深思……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披着军旅三载的风尘,我回到了那生我养我的故乡。西阳夕下,牛羊暮归的时候,娘自田间归来,掠一把鬓边的风霜,亲切地呼唤着我儿时的乳名,如春风,似溪水,象雨露,使我倍感亲切和温暖。看着我一身严整的戎装和庄重威武的军礼,娘愣住了,俄而笑了,再后来就是泪光闪闪。娘哽咽地说:儿啊,你出息了,终于让我们的祖坟冒青烟了!娘拉着我的手,母子俩幸福地走在了乡间小路上。

听娘讲故事,是我们儿时最大的乐事,娘不识字,却有着特别好的记忆,心里总装着说不完的故事。推磨时磨道上,总沉淀着娘儿时的回忆;纺车旁我和妹妹、弟弟常常被孔融让梨、岳母剌字、木兰从军的激情所鼓荡;繁星闪烁的庭院里,围坐娘的膝边也常常被仙女下凡,织女牛郎的故事所仙化。正是这一个个现身说法和一幕幕活灵活现的古老传说,给了我儿时最大的教育启蒙,至今仍让我受益非浅。娘虽没有特别的嘉言懿行,但她那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朴素的做人处事之道,却足以能陶冶我们的情操,给我们一种珍贵的人生启迪。

父亲因公致残,自我记事起,就失去了劳动能力,无法养家糊口。贫寒家境,全靠娘那单薄的双肩支撑着这个充满重荷的六口之家。黎明时分,娘便照例起床,当灶边升起全村第一缕青烟,吆鸡喝鸭的娘切菜煮饭的时候,村里忙碌的一天便开始了。苦日子,白天特别长,娘的叹息也特别多,为了填饱我们的肚皮,她常常带着我们兄妹四人到山野坡地中去采挖野菜、撸树叶,或煮或炒或凉拌。小时侯的我身体尤为羸弱,病魔时常纠缠着我,每次生病,娘总是愁容展现在佛面,流着点点的泪花,用她那温暖的手抚摸着我滚烫的额头,步履蹒跚地背着我四处求医寻药。每当想起这些,我的鼻子就发酸,象有个毛毛虫在蠕动,滚烫的泪水会冲干我面颊上的污垢。年已半百的我,至今还常常想起娘那种独有的舐犊之情。

尽管家境很穷,我的学业却一直持续到高中。就在初中毕业那年,身为长子的我,听了乡亲们的劝告,未经娘允许,便私自放弃了继续上高中的机会,在家做起了豆腐,想帮娘撑起这个艰难的家,这可把娘气坏了,急的她嘴角都长起了泡,天天碟碟不休的责怪我、教育我:你看,张家的儿子、李家的女儿不都是念了书才出去的吗?咱们庄户人家不读书,怎么能成器?我和你爹就因为没文化,所以才造罪、吃亏啊……直说的我哑口无言、信心满满。

一年后,娘郑重地对我说:上学去吧,孩子,娘能顶得住,就是不吃不喝我也要供你念书。望着她那双干涩而充满期盼的眼睛,我含泪告别娘,带着全家人的希望,重新踏上了求学的路。从此一家人又开始为那一笔笔数目不菲的学杂费而焦虑了。为了让我吃上饭,全家节衣缩食,娘身上的补丁成了一幅美丽而充满酸楚的图案;为了让我安心读书,娘赤脚走过了一年四季。

每当想起这些,心犹沥血,我默默握紧拳头:有朝一日,我一定要挣很多的钱来奉养您,我的亲娘!如今我长大了,挣钱了,可是又千里相隔了,由于军人和地方工作的职责所系,能回到娘的身边也成了一种奢望,更不用说履行我儿时的心愿了,微薄的收入更难以回报娘的大恩大德,只有逢年过节抑或娘的生日,才从羞涩的囊中寄去心中的点点祝福。我愧疚,我遗憾,我沮丧,然而当我站在娘面前的时候,我的这一切包括欲先想好的辩解之言,便统统消融在了娘那博大而深邃的欢愉之中,沉没在了娘那一句:你在外也不容易的话语里。

艰难的生活磨砺了娘一双灵巧的手,她不仅勤劳而且也很厚道。邻里乡亲的大娘、婶子们有事总爱找娘帮忙。缝补浆洗,煎炒饨煮,娘样样都干得来,就连姑姑、阿姨们看对象也总爱让娘去帮眼。村里有个远房叔叔,自幼呆傻,许多人都愿拿他取乐,但谁都不愿靠近他那身既脏又破的衣服,有一次,他悠哉乐哉地晕到了我们家,我们兄妹四人便不约而同地去赶他出门,娘看到了,先是把我们数落了一通,接着又让我们给他取凳子,并拿给他一个煎饼,里面夹了满满的菜,看到傻叔叔那狼吞虎咽的样子,我们不解地站在一旁,娘说:他虽傻,但他是你们的长辈,你们不能嫌弃他。那时的我觉得站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是一位善良的母亲,更是一尊高大的蒙山!

故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水土培育了娘丰富而多样的性格。娘慷慨,邻居齐爷爷得了重病,她毫不犹豫地拿出了家中仅有的十七元钱,但她也吝啬,在自己身上一分钱都舍不得花;娘仁善,她很愿意留讨饭人在家中柴房里住宿,但她有时也狠心,有一次,我为了想买一本心爱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画书,偷拿了她摘树种换来的五元钱,竟被她狠狠的打了一记耳光,继而便是母子抱头大哭;娘灵智,许多常见的病,她都想方设法尽量用土方给我们医治,既省钱又能减少吃药打针的痛苦,但她也很迷信,为了得到来年的人寿年丰,六蓄兴旺,每年除夕之夜,她都领着我们烧香磕头祈求上苍保佑,为了我在外平安,她常到菩萨面前祷告。这就是我的娘亲,她用辛劳和智慧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甘甜,也给了我们无尽的幸福和欢乐。

记得我入伍前的那段日子里,娘容光焕发,特别高兴。临行前的那天夜里,娘帮我整理了一箱子书,怕被水弄湿,又找了一块塑料布,包了又包,裹了又裹,除此之外她还日夜不停地给我赶制了一件棉背心,我明白,今生今世,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也走不出娘的思念与挂怀了。几十年过去了,棉背心依然完整如初,温暖如昨。平时我是无论如何也舍不得穿的,只有当遇到困难,心想发懒的时候才拿出来,因为穿上它就有了无穷的力量,穿着它,我走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走进了军校的大门,走到了万里海防前哨,走到了沿海开放前沿……

一九八九年,娘五十五岁。夏天的一个早晨,妹妹慌慌张张的从外面带回了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弃婴,不知如何是好?娘检查了一下,看到婴儿尾骨处有一个大浓包而且仍在沽沽地流着浓血,娘明白了,肯定是因为这个病残被父母狠心抛弃了,二话没说便收拾了一下将孩子留下了,家里人都不同意收养,便四处打探有没有人愿意收留,那段日子里可谓门庭若市,然而当看到孩子的病疾时,一个个便悻悻而归,娘从此便谢绝了来访,决心自己将他养大。正赶上军校放暑假,我也觉得娘和爹年纪都大了,日子刚刚好过点,没必要再让爹娘去操心受累,便坚决不同意她留下,思想工作做不通,就想着快刀斩乱麻,和孩子的父母一样将其扔掉。

天刚拂晓我便和两个弟弟将其放在箱子里绑在自行车上,准备将他放在几十公里以外的繁华地带让好心的人捡走,正要出门的时候,一阵涕泗交颐的恸哭声划破了星空,娘从睡梦中一骨碌爬起来,看到此情此景悲愤交加,夺下箱子里的婴儿,对着我们兄弟三人大发雷霆,对我们发出了有记忆以来最强的吼声:即便要饭我也要把这个孩子养大,谁也别想祸害他。无奈,我们只得呜锣收兵,再不敢动此歪脑筋,也只得勉强地认作为小弟。娘还为他取名为均子,意思是上天均来的孩子。从此后娘便开始了她苦中求乐、累中祈福的漫长生活。同龄的孩子都会蹒跚学步了,均子却只能在地上爬,再大一点时便扶着两个小板凳爬到村头巷尾,娘怕小孩子们欺负他,均子走到哪里她便跟到哪里,平时就是与爹娘寸步不离的下地上街和居家,均子也很乖巧,说的话娘总爱听。

到了上学的年龄,娘把他送到了村上的小学里,早上干干净净地背去,放学后常常是一裤子屎尿背回来,一背、一洗就是五年,风雨无阻。上初中时得去离家20多里的镇中学,看到均子的身体状况,学校说什么也不收留,娘好说呆说,才勉强留下,每个周未娘都早早地去学校里接他,上学时给他背着煎饼和洗好的衣服及被罩床单等再送去学校,长年累月。每当看到均子瘦了的时候,娘总是心疼不已,千叮咛万嘱咐的让他使劲地吃。由于上课在楼上,爬上爬下十分不便,均子经常从楼梯上滚下来,极其危险,校领导便和老师一起带着初中毕业证提前将他送回了家,娘默默地流下了不甘而又酸楚的泪水……

回家后的均子也没有闲着,在离家不远的十字路口上为公交车招揽乘客,并摆起了水果摊,娘又一日三餐为他送水送饭,帮他照看生意,风吹日晒,一干就是十几年。这期间也出现了许多情况与变故,均子不到5岁时兄弟们相继都成了家并且自立门户,19岁的时候父亲因病离开了人世,娘也因积劳成疾而患上了气管炎长达10余年久治不愈,而后又于78岁时娘因一次意外而摔坏了腿,此后一直就无法正常行走。接连而至的不幸,对于一个时时事事处处都需要别人照顾,靠双拐行走的残疾人来说,简直就是命运多荈。娘鼓励均子说: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好好活着,咱们现在就象爬山一样,只要爬到崮顶就能看到一马平川了。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互相鼓励着,象山上的苦菜花一般,靠着一种不屈的信念而顽强的生活着。

这期间也有许多好心人从报纸上媒体的报道中看到了这一对同甘共苦的母子的情况,纷纷捐款捐物,但都被母亲婉言谢绝了。为此,娘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好人、道德模范、模范老人等,娘经营的家也连续多年被授予最美家庭荣誉,2016年被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表彰为第一届全省文明家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娘的面前,我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我爱我的娘亲,爱她朴实无华的美德,爱她穷且益坚的精神,也爱她的欢乐和忧愁。乌鸟犹有反哺情,我将如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于是从她八十岁开始,我每年都接她到威海来过冬,起初她怕给我添麻烦,说什么也不来,是妻子一次次好言相劝才做通了娘的工作,娘说只能从十一待到次年的五一。

正赶上我下乡扶贫,娘说什么也要跟着我在村里生活,娘的腿走不了路,我便背着他行走在城市与乡村的路上,三年的扶贫工作,有娘的陪伴我全身都有使不完劲,娘常常教导我说:你是农村出来的,一定不要忘本,象对待娘一样去帮助那些年老体弱的人。娘帮我分析村里人的心理、需求和想法等等,对于困难家庭的生活娘特别感同身受,这让我工作起来尤其顺心顺气,在娘的鼓励和教育下,我和乡亲们同心同德,众志成诚,终于在各级党组织的支持下,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我也因成绩突出而被表彰为全市优秀第一书记、抗疫优秀志愿者、优秀共产党员、威海好人等,望着这些荣誉证书,娘高兴的好长时间都合不拢嘴,乡亲们赞扬我的同时也不住地给娘竖起了大拇指。

和我一起生活的这些年,我一边不遗余力任劳任怨的积极工作着,一边尽心尽力孝顺着娘,她的气管炎好了,腿也能走了,缺失的牙也满了,布满皱纹的脸上时常挂着满意的笑容。战友和同事们赞扬我是背着老母去扶贫的好干部。是的,无论何时何地娘是我的定海神针,更是我一生都报搭不完的三春普照之晖。说好十一假期时我多休几天假,好好陪陪娘的,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娘就这样急匆匆的走了,走的让我心碎,走的让我成了漂泊天涯的孤儿与游子。

思念之余,我又想起了14年前四川汶川地震中的两位母亲的雕像:一位是无名的妈妈,临终时还在给怀里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喂奶;一位是女警察蒋晓娟,将半岁的孩子留给父母,自己则义无反顾的来到抗震救灾前线,解开衣襟,为灾区新生婴儿哺乳。为此我想:从动物到人类,母爱似乎天经地义,为种族的延续,这种爱的付出可能缘于本能,但也远远超乎于本能,我们都享受过这种爱的荫泽,这种爱的付出不仅能感天,更能撼地,正可谓:母恩深似海!

愿娘在天堂一切安好!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